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58章(2 / 2)

知其为大才,却不曾重用,何其可惜……

评论区

“陆贽认为理乱之本,系于人心,当今要务在于体察民情。提出治乱由人,不在天命。立国之权,居重驭轻。求才贵广,考课贵精的政治理念,对后世影响极大。”

这些说法与李世民的民贵君轻思想不谋而合,他不由得伸长了脖子,仔细看天幕的介绍。

“苏轼称赞陆贽:智慧堪比张良,辩才堪比贾谊,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如果唐德宗能够完全信任陆贽,便是恢复贞观之治也不是没有可能。”

李适震骇莫名:“贞观之治!”

这可是大唐人人都想回去的盛世啊!

“陆贽学识渊博,严于律己,克己奉公,是支撑危局的栋梁之材,也是唐朝继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之后的贤相。”

“两宋的君臣都将陆贽的思想当做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直到明清依旧对其赞不绝口。”

李适不敢相信,这个评价也太高了吧,本朝居然有这样的人物!

“但陆贽却没有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积重难返的大唐不是短时间的改良能够解决的,必须要进行触及根本的改革,而陆贽并没有得到皇帝的信任。”

“陆贽为官清廉,分文不取,反倒被德宗批评,认为他不合群。”

“德宗对陆贽的观点“虽嘉之”而“不能用”,“爱重其言”而“不从”,有时“虽貌从”而“心颇不悦”。”

“所以,虽然陆贽曾身居宰相之位,却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主张。”

“德宗喜欢的宠臣是能给他收刮钱财的裴延龄等人,他们结党营私,在民间风评极差,却深得皇帝的信任,陆贽孤身与他们为敌,最后不出所料的倒在了奸臣的谗言中。”

面对朝臣们期待的目光,李适将天幕提到的几位贤臣一一提拔到中央,在他们的通力合作下,德宗朝必会走向完全不一样的未来。

只要皇帝不半途而废……

【公元805年,贞元二十一年,李适病逝,享年六十四岁,在位二十七年。他极力想做个至圣至明的天子,然实际效果恰恰相反,他昏庸地用了许多小人,靠着幸运才维持了大唐的统治!】

李适:……

第335章 永贞革新

【李适长子李诵史称唐顺宗,慈仁和民曰顺,德性宽柔曰顺,这个顺字完美的概括了李诵的一生!】

【李诵做了二十五年太子,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太子。却只做了186天皇帝,五个月的太上皇,也是唐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和太上皇!】

评论区

“好可怜,连享清福的时间都没有。”

“就连他的年号永贞,都是在他退位以后才改的。”

“他是唐朝第一个被太监废黜的皇帝,当然不会是最后一个。”

……

李适:“怎会如此!太子你……”

李诵只能苦笑:“大概是儿臣身体不适吧,父皇不如将李淳(李纯)召来,聆听父皇的教导!”

被太监废黜,这也太丢脸了吧!

难道本宫如此无能,连太监都无法压制!

李适命人宣召长孙,却也不忘叮嘱长子:“淳儿才几岁,你不要将责任都压在他的身上。”

李诵:“儿臣谨遵父皇教诲!”

李渊算了算,唐朝已经有四个太上皇了:哼!都是李世民开的好头!

【李诵在位时间虽短,却一手推动了永贞革新。虽然革新最终失败了,但依旧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诵心里一动:革新!难道他是因为革新被废?

他听闻天幕讲父皇晚年的事,就想要不顾一切劝谏父皇,若是他日登基为帝,定然无法容忍这样的胡作非为!

【李诵做太子时很是低调,他性情宽和,仁而善断,亲身经历了奉天之难,亲自组织了奉天保卫战!】

评论区

“李诵写的一手好字,他爹的很多诗都是他抄写给大臣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