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能够达到三四成已经非常不错了。
等到未来继续提升上来,相应的经验和规模也会增长,还可以向郡县等下一级官府进行分流。
至于说成本主要还是伙食,这些半大小子一个个是真能吃,单人消耗甚至不逊于一个维持正常营伍训练的成年营卒。
一个扫盲班课程进行下来,单人消耗的粮食就能达到将近两石。按照最理想的情况,州内所有适龄半丁全都参加扫盲教育,一年下来也才不到三万石粮食。按照亩收三石粮食来进行核算,一百顷良田所收便足够州内学童全年扫盲。
一百顷耕地当然也不算少,但在一些土地资源高度集中的地区,随便一个大庄园主可能就掌握着几十顷乃至更多的土地。所以说,干掉一个土豪就能给州内数千乃至上万的学童进行扫盲教育。
这两个月的扫盲教育未必能改变他们的人生,但却能够让他们较之各自祖辈父辈多了一份人生所不曾有过的经历。而且在这两个月的扫盲教育中如果表现足够出色,州府当然还会给他们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
一届扫盲班谈不上是一个光明的前程,但却提供了一个可能,消耗的只是一个或者几个土豪,总之李泰觉得这笔买卖并不算亏。
当然,除了李泰不计较土豪们这些耗材之外,也在于他是真的财大气粗。
不说境内编户扩增所带来的这些稳定的税源,单单同岳阳王萧詧等所进行的汉水商贸,在经过最初几次的磨合探索之后,接下来的几个月业绩和利润全都连攀新高。
安康大土豪李迁哲甚至连家里的金矿都顾不上挖了,派遣部曲家奴深入子午谷建造一个个据点,接力运货全职经营,大大提高了出货率,可见这买卖所带来的利润回报之迅猛,就连挖金矿都赶不上。
生意顺风顺水的运行,而且越做越大。李泰在派遣梁士彦等前往蔡阳筑城驻兵之后,同岳阳王萧詧之间的交情和默契又上了一个新高度,所以他的分红也是源源不断从襄阳输出。
钱赚了当然就得花出去,尤其利润当中有着大量的南梁铁钱。这些东西眼下还具有一定的购买力,全都销熔了铸造甲兵还有点可惜,趁着南梁尚未大乱,李泰便也让人在汉东地区大肆搜买物资,再经襄阳运回荆州。
比较可惜的是,由于萧詧兄弟们跟江陵方面的关系持续交恶,使得他们这个买卖向长江地区发展的速度不够快、效率不够高,须得被动的等待江陵方面的买家向此而来,主动前去开拓市场却受到了阻挠。
可是江陵方面的选择又不止襄阳一处,毕竟在汉水商路之前,蜀中商道才是南梁与西域交流的主流。蜀中又拥有着蜀锦这样的拳头产业,所以长江中下游地区还是惯于往蜀中进货。
哪怕是襄阳这里更加具有价格优势,但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撼动蜀中在这商贸生态中的地位。毕竟这种历史悠久的商路上得利的绝不只有买卖双方,任何与此相关者全都获益匪浅。
不过李泰也有一个重磅手段还没有拿出来,那就是技术和产能日渐成熟攀升的白砂糖。等到这东西拿出来,那就是高压水泵,蜀中的市场竞争力根本不够看的。
第0574章 南学北渐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府学操场上,成队的少年学童们正在一边唱着歌谣一边绕圈慢跑。他们未必清楚这些歌谣曲辞是个什么意思,但是跟同伴们一起高声唱起时,心内便会感觉热情高涨、热血沸腾。
类似的歌辞有二十多首,全都誊抄在府学堂舍内外,学童们谁如果感兴趣都可以用炭笔抄写在自己的书板上昼夜诵读。
不认识字也没关系,学府里入夜前每天都会有一个时辰的加课,专门讲解这些字词章句,学童们如果感兴趣便可以参加听课,不感兴趣那就早早休息,因为这只是选修课。
类似的选修课还有《算经》等等,当然也少不了李大都督亲自编写的《几何原理》等诸书。
虽然属于选修课,但实际上所蕴含的知识讯息和系统逻辑要比主修课程更高,所为便是筛选出有志于学而且智力较之同龄人更高一些的学童,从而进入下一个阶段的教学。
至于府学主修的课程,其实也变了几番。最开始用的课程是《千字文》,但天地玄黄学了一套,多数州民和学童们都表示根本不知道学了个啥,毕竟他们的知识阅历想要理解千字文还是有一定难度,而且也不需要写玄幻小说、拿这个故弄玄虚的瞎分级。
有感于乡人们对于所谓正经技能知识的需求,于是第二版的扫盲教材用了《养鱼经》等农桑养殖题材的农书内容。就这还是李泰派人往襄阳去访求的,别的不说,南梁人藏书治学还是有一套的。
不说这些汉晋时期的农书旧籍,甚至就连东魏贾思勰新出、李泰几番求索却无见踪迹的《齐民要术》,在襄阳都有了一些抄本篇章流传。而且据说远在南梁的建康城中,已经有了完本《齐民要术》存在。
不过南梁这些权贵们只是热衷藏书,并不爱好种田,尽管收集各种图书挺带劲,但不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