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北朝帝业 第341节(3 / 4)

接的关系,但对许多不明内情的人而言,乍一听闻此事难免就会错以为这是台府逼迫东宫的结果。

所以眼下这些急于为王明远发声之人,他们究竟是基于乡情而仗义发声,还是要借此向东宫传达什么心声讯息,都是难以判断的。

昨夜宇文泰紧急召集诸位柱国共同商讨此事,一方面是借众柱国的态度让太子心生忌惮、不要再任性妄为,一方面也是在试探众柱国各自的想法。

结果除了侯莫陈崇表达了对镇人逐渐务虚、汉儿渐掌兵权的不满之外,其他人的态度都还正常。包括宇文泰最为提防的独孤信,这一次的表现也正常的无可挑剔,没有借机生事,这也让宇文泰颇感欣慰。

只要上层情势不乱,那么下层再怎么喧闹也不足为患。眼下最重要的还是将东宫摘取出来,不要继续给人以混淆视听、扩大事态的机会。

杨宽在府前的话很快便也传到宇文泰耳中,于是他便将杨宽召入府中,不顾其人谦辞而将审判王明远此案的任务交付给杨宽,并让他尽快拿出一个定论来以示大众。

杨宽迫于无奈,也只能接下这个任务,在经过一番严查细审后,最终公布王明远的罪状乃是非直宿之将而夜犯宫禁、见捕心惊、自戕而亡。至于说其人派遣家奴袭杀汉中豪酋并辱打京兆尹一事,罪状中干脆提都没提。

夜犯宫禁虽然也是大罪,但只要不涉谋逆,倒也不会牵连妻儿。而大行台当然也不希望这样一个乡里强徒被当做乡义壮士,倍受乡里拥戴。同时王明远是因冒犯宫禁而死,更不会与东宫有什么深刻的牵连。

随着王明远罪状被公布出来,尽管朝中仍然不乏嘘声,但也都没有什么理由群体性的向大行台进言。至于说促使王明远犯险用强、以致身死的汉中移民计划,则就压根提都没提。

当然台府倒也并不是完全的无作妥协,来年正式公布汉中移民计划时,关内接受汉中移民的郡县名单中并无霸城县。并且对于其他类似的移民计划,台府也都保持极为谨慎的态度,有府员进奏循汉中之例而迁徙汉东之民时,还未进议程便被大行台直接否决了。

此事余波仍有,王明远虽然去世,但却在乡里赢得巨大声望,其子王寿才只十岁出头,竟受乡人拥戴推为县令。台府当然没有通过这一任命,但却加任王明远兄子王述为当郡乡团都督,并由大行台赐姓宇文氏。

李泰作为一个旁观者,当见到世上又多了一个宇文述之后,心中不由得感叹这朝野间的一通折腾,最终还是让宇文泰摘了果子,但却没想到这宇文述转头便来自家拜访。

第0629章 风水轮回

“门下王述,拜见太原公。”

王述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郎,模样谈不上俊美清秀,胜在朝气蓬勃,入门之后便以门生之礼向李泰作拜:“久闻太原公威名,今始入拜,得睹雄姿,更胜闻名!”

李泰听到这话,自是颇感诧异,忙不迭避席而起不受此礼,并且忍不住发问道:“王郎何出此言?令祖王忠公时誉我亦久仰,只可惜入关之时,忠公业已辞世,缘悭一面,让人遗憾啊!”

李泰大统九年邙山之战后才进入关中,王罴却在大统七年便已经去世,谥号为忠,所以对王罴也是只闻其名而未见其人。

在他记忆中,自他入关以来同京兆王氏之间似乎并没有什么太过亲密的互动和关系,反而之前因为门生毛世坚的缘故还受到过京兆王氏族人的刁难。如今这王述入门便以门下自居,自然是让李泰有点摸不着头脑。

那少年王述听到这话后连忙自怀中掏出一帖递上前来,并又欠身说道:“是门下唐突了,请太原公验见此物即知。门下乃是龙原学馆在馆听教进学的生徒,年初便已入馆,至今才登门拜见,还请太原公见谅。”

听到这话后,李泰才有些了然,感情彼此间是有这一层渊源。他接过那代表学馆生徒身份的生徒帖略作翻看,便发现这王述年初二月便已经入馆进学,算是学馆中最早一批的学徒。

这倒也并不让人意外,京兆王氏本就畿内大族,龙原学馆所在霸城县即其乡里所在,乡土间有什么风吹草动自然也感知敏锐。眼见龙原学馆声名鹊起,提前安排自家子弟入学也并非难事。

这生徒帖中还记录了王述的入学履历,他进入学馆后先后在经史文学六艺等诸馆学习,多项成绩也都属优等。龙原学馆大半年的学习自然难以直接将人培养成为一个全才,这王述有此成绩估计主要还是家学优良的缘故。

但其实单凭这一点,倒也不足以确定这种宗主门下的关系。毕竟龙原学馆如今在学生徒已经数量不少,而且就连宇文泰之子宇文毓和几名皇子以及宗室子弟都在读,李泰当然也不可能借此便将这些人也都当作他的门生对待。

所以关键还是要看双方是不是愿意缔结或认可这一层关系,就拿宇文泰的赐姓来说,有的人以此为荣,有的人却不以为然,只是表面上不得不生受下来。

这王述本得赐姓宇文氏,在登门求见的名贴上具名也是宇文述,只是在同李泰交流的时候却仍然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