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扼元 第291节(3 / 3)

能生产精良的武器,还换取战马,一定是强敌。我们攻向中都以后,你要多遣人手留守此地,并严密观察辽东方向,以防定海军故技重施,渡海来袭。”

顿了顿,他又有了新的想法:“不,不能坐待敌人来攻打。孛秃驸马和哲别随后就到,你分些汉军、契丹军给他们。让他两人去往辽东,想办法牵制定海军的力量!”

“遵命!”

木华黎接令,随即又想到一件事。

这件事情,还是前几日他和部下们商议战略时,几个汉臣们共同提出的。木华黎觉得很有道理。

于是他问道:“大汗,咱们这次攻打中都,用什么理由?”

“什么?”

“年初退兵时,女真人献上了公主、金银、绫罗、童男童女,还有三千匹马。如今时隔数月,大兵又发,恐怕地方上会有些迷惑。咱们是不是该有个理由宣喻中原?这样的话,可以让中原的军民都知道,责任在金国,而不在咱们;我蒙古大军是为了惩治无道,而非无端兴兵!”

成吉思汗脸上的微笑忽然消失。

他凝视着木华黎许久,眼中渐渐出现了寻常蒙古军将习惯看到的冷漠和残酷神色。

直到木华黎满头大汗地跪倒,他才沉声道:

“你在中原地界待了几个月,怎么就染上了中原人那套装腔作势的毛病?整片大地,都是蒙古人的牧场,难道牧人想做什么,还要向牲畜解释?我们兴兵,或者不兴兵,和女真人没有任何关系!无论女真人如何,我们总要夺取他们所有的一切!”

第四百七十二章 强敌(中)

过去数年,蒙古军每次南下都在秋季。那既是为了避开中原夏季的酷热,更因为中原地区秋季麦熟,便于骑兵四出牧马,分番剽掠。

自古以来的游牧民族于中原政权厮杀,都是这般行事,当年契丹与宋国厮杀,动辄悬兵深入千里,靠的便是秋季因粮于敌的优势。

所以今年入秋以后,河东、河北、中都、东北等各地,都提前催逼百姓收麦收粮,做好坚壁清野的准备。

但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蒙古军迟迟未有行动。

这情形,引起了中都城里不少人的惊喜。自称有诸葛亮用兵之才,擅长“古今相对”阵法的行军都统王守信,更是连番上表,声称必是草原上起了内乱。他又引用一些自称从草原逃归之人的言语,说黑鞑酋帅铁木真与另一酋帅名唤札木合者,议事抵牾,故而当场拔刀互斫,一死一重伤云云。

这说法,群臣都觉得荒唐,而皇帝偏偏有些相信,还派了近侍局的人手越过关隘,去往北面草原打探。

结果,打探之人尚未折返,十一月初冬的时候,蒙古军动了。贞祐二年冬,十一月,成吉思汗提兵十数万南下,首先驻足已遭夺去的北京路,九斿白纛威逼中都。

诸多高官贵胄本来暗中侥幸,这会儿又惊恐万状。别的不说,先有无数人弹劾王守信,而力陈自家早有先见之明。

王守信本人不过是个皇帝宠臣,真实才具是丝毫也无的。皇帝留着他,也只因为心底里那一点侥幸念头。这会儿便顺水推舟,扔了他一大通的罪名,把这个骤得高位的江湖骗子给杀了。

王守信死了,强敌依然在外,所有人又不得不悻悻商议,怎么抵挡蒙古。

中都城里虽有数万人马,可谁也不愿出城与蒙古人野战。当下带兵将领纷纷扰扰,只说城池宵禁,戒严,警巡院严查细作,殿前司弹压躁动,侍卫亲军、武卫军、威捷军、各路合札猛安和乣军,立即点验兵马,颁发赏赐以振作士气云云。

这些都是守城所必须,却不足以破敌。

另有胥鼎等几个臣子想的周全些,提出漕河输粮不足,须得急速催促;另外,可在中都重颁鬻爵恩例,凡京府节镇以上及僧道官,皆令纳粟百石,乃至这几个月来皇帝任命的那么多猛安、都统、提控等官,也得拿出七十石来报效朝廷。

皇帝从善如流,当即下诏,结果粮食是有了些,又引得城里大片哄闹。有数百止配金银牌符的女真人猛安、谋克,既拿不出粟米,也舍不得官职,都簇拥到胥鼎家门前喧闹,说必杀胥鼎,然后国家可安云云,遭胥鼎部下的家丁持木棍驱散。

又有御前经历官李英上奏,说比来增筑城郭,修完楼橹,颇见成效,但中都之兵疲弱,事实可知。南京路那边,且不去说他。若山东、河北、河东乃至东北内地不大其声援,则京师为孤城,迟早要完。

这话说的,简直像在诅咒,但道理是没错的。

皇帝之所以任命这些宣抚使们,最初是为了以元老重臣压制遂王,所以固然寄予相当的期待,也难免相当的疑虑。

这些宣抚使们得到任命之后的表现,也证明皇帝的疑虑没差。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