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真的是得自天授吧。
天降之人,就应该赶紧到他该在的位置上去,水到渠成,不必再等。
心里想着,耶律楚材恭敬答道:“时势如此,顺水推舟罢了。不瞒周国公,去中都固然稳妥,却也有不合适的地方。”
“怎么就不合适了?你讲讲其中的道理。”
“国公,你是百战而得中原的汉儿,不是靠欺辱孤儿寡母起家的权贵。国公决生死于疆场之上,夺权柄于群雄之手;数载以来,战胜攻取,治国安邦,遂能平息鼎沸,得亿兆军民之心。如今将登大宝,绝不是靠着女真完颜氏的赐予或让渡,而是天下无数黎民百姓、数十万大军将士人心所向。”
“这道理很好,但是,还是快了点。”
郭宁坚持道:“这种事情,按说怎么都得摆摆样子。我们对东北和边疆各地诸族诸部,偶尔还得打着女真人的旗号呢。三辞三让的步骤少了,对外的风声还没有放足……众多地方酋长、镇将会不会觉得有点突兀?会不会生出异心?”
耶律楚材微笑:“该有的,自然都会安排好,我这阵子也不是白忙的。若真有人起了异心,那是自取其死,正好便于我们把杂质剔除出新朝之外。”
“这……”
“国公,莫要忘了你方才自家的言语。顺应人心,自然天地同力。”
“嘿!”
郭宁站在槐树下做了几下深呼吸,又想了想。
这件事确实是水到渠成。部下们最近一直在私下串联,并没当真瞒他,他也早就看在眼里。此时此刻,郭宁有很多心里话想讲,有很多感慨想要抒发,不过不必了。
郭宁拍了拍槐树,挺直腰杆。
他按着腰间金刀的刀柄,沉声道:“你们找的好地方。我听说,当年宋国的太祖皇帝赵匡胤,就是在这里被簇拥着披上黄袍,成就帝王之业。”
耶律楚材躬身:“正是。”
“那么,我的黄袍呢?应该准备好了吧?赶紧拿上来,别磨磨蹭蹭让我等了!”
耶律楚材大喜,连忙挥动手臂示意。
下个瞬间,驿站的中门被轰然推开。不下数十名重将、重臣全无队列地猛冲进来。每个人都面露狂喜神色,大声喊着:“周国公做天子!”
第八百三十六章 黄袍(下)
院落并不大,那么多人一下子涌进来,立刻把郭宁身边围得满满当当。
耶律楚材自重身份,不愿意随大流闹腾,他好不容易从人群里挤出来,已经满头热汗,袍角都被踩破了。
回头再看人堆深处,压根就找不到郭宁的身影,也不知是谁举着一件黄袍晃悠,好多人哈哈笑着连声催促:“国公,快穿上穿上!”
又有人不断地纠正同伴:“该叫万岁!叫陛下!叫大周皇帝!”
耶律楚材是正经的儒生,精通典籍,就算是将士们人心所向,非得在陈桥驿搞出一出黄袍加身,他也事前规划了挺庄严肃穆的流程。结果事到临头,成了这般模样。
他捂着额头,忍不住摇头,又忍不住自嘲:归根到底是我想多了,军人建立的政权风气,难免显得刚健质朴些。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对于一个政权来说,名正言顺是长期稳定统制的前提。莫说这点小小纷乱,便是闹得再过分,这样一场也是很有必要的。
此前数载,郭宁在战场上的选择固然激进异常,但在政治上的举措,其实非常稳健。他从不曾逼迫大金朝廷要如何如何,他的官职提升和定海军的势力膨胀,都是为大金力挽狂澜以后,自然而然的结果。
朝廷内部固然忌惮这个军人集团,大金治下千千万万头朝黄土背朝天的百姓,却没有这样的见识。
在无数平民看来,郭宁是一位军功赫赫的大帅,理所应当地一路升官,做到了国公;他同时也是一位大金的忠臣,而且还颇具传奇色彩。
民心既然不以为异,许多反弹就被避免。郭宁这一路,就大致平稳地接手大金朝廷退让出的威望和权柄,从容不迫地消化所获得的一切,然后再一步步地持续扩张自身的力量。
待到摧枯拉朽地平定了开封朝廷,即将席卷大金的全部疆域,定海军的力量已经庞大到完全填充了大金旧有的框架。大金朝廷的体制已经成了内里空空如也的茧壳。
此时定海军破茧而出,宣告大周崛起,天下百姓们自然欢呼拥戴。对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上头管事的人压根没有换,只不过旗帜变色罢了。
可是,对破茧而出的方式,军队和定海军核心圈子里的部属们,想法却比郭宁要激进的多。
因为新朝建立,是他们这些人浴血奋战的结果。到了将要摘取果实的时候,他们必须用一个鲜明的举措告诉所有人,新建立的大周政权,是以武人为核心的政权,由此才能确保武人们获得最多的果实。
当然,武人粗疏,这个道理在他们脑海中,多半是个模模糊糊的概念,未必人人想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