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的端砚、建茶、定瓷、浙漆并为堪称天下第一的名品,认为“他处虽效之,终不及也”。
这一项货品的生产和销售,是大周力求稳定的。左右司去年动用巨资在其中分了一杯羹,买下了位于全罗道康津郡的某个青瓷工场。光是这一个工场,每年就能带来将近十万贯的利益,而同等规模的工场在全罗道有十座!
可惜的是,高丽国包括青瓷、铁器、纸张等多项重要货物的出售,大头始终都掌握在几个豪商手里。而豪商的背后牢牢把持一切的,则是大周左右司的老朋友、大周多个商行的小股东、被高丽王封为中书令晋康公的高丽国武人领袖崔忠献。
崔忠献执掌高丽朝廷二十五年,期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立四王,废二主,压服政变十数次,堪称一时英杰。大周左右司与他的合作,不能说不顺利,却始终没法深入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大周的商人也始终没法获得诸多商品贸易的主导权。
去年开始,崔忠献持续重病不愈,今年已经无法正常执政,据说命不久矣。于是被崔氏压制了二十多年的高丽王室和崔氏的政敌们无不蠢蠢欲动,崔氏赖以立足的钱袋子自然首当其冲,连遭打击。
近几个月来,高丽王城外的礼成港内外风声诡异,海面上多支船队滞留,陆地上则时不时爆出仓库被焚毁、商贾被杀死的案件,甚至还陆续出现官员遭到暗杀。
崔氏经由都房和教定都监两个机构接连发出号令,以图稳定局面,但原本亲附崔氏的不少人物眼看崔忠献日渐油尽灯枯,纷纷收拢手上实力,对政令装聋作哑。
大周是高丽的宗主国没错,但郭宁却不是崔忠献的亲爹,崔氏的结局如何,郭宁丝毫不在乎。但高丽国的政局会往哪里走,关系到大周自身利益,大周必然插手。
与上一次插手不同的是,大周更强了。就算限于各项因素,大周不适合打动干戈,各种适合投入的力量也已经在急速调度中。
如果崔忠献确实要死,而继他而起的人缺乏足够的明智,大周不介意发挥手上的力量,一口气撬开高丽人层层设防的外壳,把此国更多的东西置于掌中。
“咱们在高丽的场面,是李云经营出来的。我估摸着,老尹一定不想输给李云,肯定会绞尽脑汁用足力气,以求把事情办的漂亮。不过……”
郭宁随手拍了拍桌上另一叠卷宗。整叠卷宗全都是关于日本的,比用来记载高丽国情况的一叠,要厚上两倍有余。这固然因为日本国内的局面更加复杂,也因为日本国的特产具有特殊意义,对大周更是重要至极。
“日本那边,比高丽更加紧要,他们国内的局势,也渐渐到了图穷匕见的时候……告诉尹昌,做准备可以慢,一旦发动,动作要快。我希望在入冬之前,要一个完整的、稳定的高丽。拿捏住高丽,我们就能继而影响倭国。”
第九百四十五章 前任(上)
随着郭宁地位越来越高,说话得人响应也越来越多。他成为大周的皇帝以后,有时召见臣僚,随口说个不怎么好笑的笑话,也会有数十官员哈哈大笑,仿佛听到了世界上最有趣的故事。
至于什么军政要务的安排,他一开口,下面阿谀奉承的,拍胸脯表决心的,更是数不胜数。
这种情形看多了,未免让人厌烦。所以真正有要务安排,郭宁总是召集几个亲信近臣、几个相关的重臣,在小范围里宣布,今日也是如此。
此时郭宁的言语既出,厅堂里甚是安静。
郭宁有些疑惑地回头,便听韩煊轻咳了一声,问道:“后继可要动兵?”
杜时升则道:“接下去几个月,正是高丽礼成港生意兴隆的时候,若尹昌在那边闹腾得太大,对今年的生意产生影响……那损失不是三年五载能弥补回来的。”
随着国势蒸蒸日上,朝廷的收入提高得很快,但北方边境的驻军面临着大敌,许多将领都在提议进一步地换装,要把每一名将士武装到牙齿,再把军饷和抚恤都抬高。
然后海军方面也不断请求增加大船数量。皆因就算不考虑与南朝水军的对抗,各方商行乃至海盗的规模都在膨胀,海军不投钱,保不准哪天就要压不住场面了。
这些都需要大量且持续的资金投入。无论哪一项都是数以十万计的支出,更不消说为此还要进行工场、港口的扩建,人员编制的扩充了,那都是吞金的无底洞。
较之于刮地皮都刮得粗糙的金国,大周的财源很多,但经济条件不是没有限度的。
况且随着工商的发展,各处商行本身也渐渐拥有了政治上的影响力。商行一方面秉承朝廷的意志行事,另一方面要赚钱,就必然有其独立性。
今年以来从宋国招募的那么多人,几乎每个都能识文断字,而且许多都是丧家之犬,不似寻常读书人那么端着。他们稍加训练就能够投入到各地商铺、行会和据点里,诸多商行高层都希望利用这一股资源,展开新一轮的扩张。
包括耶律楚材、李云,还有去年开始参与其间的杜时升,也都觉得商行的诉求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