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养成的世界观,并不是陈景恪几句话就能扭转的。
还有人并不是很希望炎洲的传说是真的。
比如儒家出身的那三个内阁学士,他们是很反对大明的扩张政策的。
在他们看来,没有任何意义。
圣天子垂拱而治……
天下大治看的不是占多少地,有多少物资,关键是治心。
总之,多出一个大洲,大明估计又要对外扩张了。
劳民伤财,穷兵黩武……
可惜,这话现在他们也只敢在心里想一想,可不敢说出来。
事实上,还在用老思维看待世界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新时代已经到来了。
以前华夏无法直接从国外获取利益,扩张更多是出于帝王的喜好,以及为了战略需求。
缺少利益的支持,这种扩张是无法持久的。
现在不一样了,大明对外扩张有了利益诉求。
商品出口换回钱财和稀缺资源,比如大量的粮食。
朝廷有了钱有了粮,就有能力搞内部建设,把这些东西变成实实在在的物资财富。
从朝廷到百姓都获得了利益。
说白了,大明对外部的资源逐渐有了依赖。
有依赖就有动力。
且,在这个过程中新兴资本就诞生了。
虽然他们的实力还很弱小,但确实和旧商人有了区别,可以成为资本了。
新兴资本诞生的土壤,就是新政。
谁敢反对新政就是在要他们的命,必将遭到他们的反对。
这才是真正的大变革。
随着这种变革的加深,新兴的资本,很可能会和老旧权贵产生冲突。
前世西方的所谓资产阶级革命,本质就是新兴资本和老旧贵族利益之争。
眼下能认识到这一点的,只有陈景恪。
其他人,包括朱标、朱雄英,都还懵懵懂懂。
而陈景恪并未将这一点告诉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