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章(1 / 2)

真不愧她浸淫后宫多年。

这颠倒黑白的功夫当真有一手。

“意思是你不认此事是你所为。”

元隆帝淡淡道。

魏嫔:“妾身不认,陛下您方才也看到了,那陈氏言行粗鄙,周身乡野之气。

这种人最是容易被利用,妾身日日身处后宫之中,娘家于京中又已无人,想要栽赃陷害妾身简直易如反掌。”

说着话,她往太子和裴皇后身上斜了两眼,就差直说陷害她的就是他俩了。

元隆帝意味不明地笑了一声,遂看向宗亲那边,“诸王叔伯以为?”

贤老郡王与恭亲王对视一眼。

不明白这种人证物证俱在的情况下,圣上分明不必理会魏嫔的诡辩。

下旨拿人便可。

为何还要多此一举地问他们。

这可不是皇帝的行事风格。

不过转瞬间两位老王爷就反应过来。

宋良娣的这起流言算是澄清了,那不是还有另一起太子不能人道的吗?

所以照陛下这会儿所表露的意思,太子的那起流言也和魏嫔有关?

这是刻意在给魏嫔出招的机会,如此也好一并将这些事都给解决了?

思及此,恭亲王看着魏嫔,“人证物证俱在,不是你不认便能脱罪。

你究竟有没有行此等大逆不道之事,拿你的贴身宫人一审便知,还是说魏嫔娘娘有其他自证之法?”

魏嫔当然也察觉到了元隆帝的异常,包括太子与他那个妾的反应,以及那一家子的反水和赵盛的出现。

这些都说明这两日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东宫跟元隆帝一样,已经知道宫外的那些流言有她的手笔了。

而元隆帝这会儿之所以没有凭赵盛的供词和证物下旨让人拿她。

明显是在等她接下来的招。

魏嫔在心里怒极反笑。

她还真就不信了。

董家的人和赵盛会被他们控制,是因为有姓宋的了解董家在先。

就皇帝而今对东宫的态度。

不用想也知道肯定把锦衣卫的指挥权给东宫那崽子了,如此顺着董家人找到赵盛还不是易如反掌?

可他们凭什么会觉得一定能破她接下来的局?魏嫔真不信这个邪了!

她看着恭亲王轻勾了一下唇道:“自证之法没有,证人倒是还有。”

恭亲王:“什么证人”

“自然是能证明宋良娣清白与否的证人。”

裴皇后便笑了。

“是证明宋良娣清白的证人,还是证明其不清白的,你这会儿便说清楚,也免得你稍后再自打嘴巴。”

魏嫔皮笑肉不笑,“有劳娘娘提点,不过您放心,妾身不会自打嘴巴。”

裴皇后挑眉,抬手做了个请的手势。

到这个时候在场之人若是还看不出魏嫔和中宫一系之间的剑拔弩张。

那可真就是白瞎一双眼了。

不过想到被幽禁在十王府的前睿王,众人又能理解魏嫔的这种豁出去。

贤老郡王配合地明知故问:“不知魏嫔娘娘所谓的证人现在何处?”

魏嫔假模假样道:“说来也巧,人就在宫里当差,还请陛下准其入殿。”

说着,报出了对方的名字和司职。

跟着没要到两刻钟,人被带了过来。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郑明芷正式确定要让槛儿去伺候太子之前,负责给槛儿验身的司寝司的嬷嬷。

此外还有一人。

据魏嫔胡说八道,称是她出于对社稷的忧心找寻董家人证宋良娣清誉时,她的人碰巧在宫外遇上的。

一个于前年腊才月被放出宫,曾在东宫做过太子的随行宫人的宫女。

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多人意料之外的人,便是宫外那户农家找来给金承徽验身的婆子——周翠菊。

这么一个远在京郊二十多里外的婆子就算要进宫,也必定少不了层层审查。

可魏嫔却能像召董家人进宫那般,请奏元隆帝这就把人给宣进宫了。

可见也是提前便准备好的。

不过既然魏嫔已经和中宫一系撕破了脸,元隆帝又默许了她的这些举措。

自然没人蠢得站出来质问。

而事情发展到现在,众人除了想知道这次事情的真相,便是想看当下的事态最终会是怎么样的走向。

在询问证人之前,魏嫔先看了眼太子。

遂环视在座诸位道:“元隆十六年七月,太后她老人家为太子赐下三妾。

元隆十八年冬月太子与太子妃大婚,及至去岁四月中旬,此三年零七个月期间东宫后宅共计妻妾四人。

除去前两年太子为太后服丧,剩余一年零七个月,按常理太子有妻妾四人,不至于一个子嗣也无。”

“然事实直至去岁太子新纳一妾宋氏,于当年六月底诊出了喜脉。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