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8章(2 / 2)

却没有像之前那般大喜。

因为他知道秦念总喜欢在夸赞之后加转折。

【秦念:但是察举制倾向儒家、太学也不向百家开放,使得儒家不断挤压百家的生存空间。】

【刘彻:朕将改之。】

果然,但是来了。

五年前他下诏令公孙弘兴办太学,主要教导五经,目的是劝学兴礼。

既然是兴礼,当然就只教授儒家经典。

但百家凋零的后果过于严重,太学又被视为他的极大功绩。

刘彻已经决定扩张太学。

正如秦念所言,法家张汤就可以于闲暇时间到太学教授法家弟子。

唯有法家治得了那些贪官污吏。

其余纵横家、道家等,只要有才能足够的人,也可以令其入太学教导学生。

这倒是越来越像稷下学宫。

不过稷下学宫并非为朝堂培养官员之所在。

【秦念:天人三问的最后一问,问的是长久不更改的才是道,为什么以往朝代的教化各有不同。】

【刘彻:……为何?】

刘彻其实已经不想再论天人三问。

他不想再看到诸如“要这个君王有何用”这等惊世之言。

然不必他问,秦念自己就总结了第三问。

而在这个问题上,董仲舒并没有给出可以自洽的回答。

第28章

董仲舒认为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教化之道不同, 是因为继承的道有不同的缺陷,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弥补,从而更加接近上古圣王的道。

却又以“禹继舜, 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说禹继承自舜的道没有问题,所以不需要补救,来佐证“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是明显的自相矛盾。

但刘彻还是用了董仲舒的策论,因为其虽不能自圆其说,却给出了刘彻想要的结论——

“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 用夏之忠者”。

大汉应宣扬忠。

这个结论, 刘彻喜欢。

【秦念:过往的朝代都在求变, 都在进步,新生的朝代也都比过往的朝代更加强盛。唯有儒家崇古,才会使得华夏走向衰落。】

崇古,就意味着固步自封, 甚至不断倒退。

从汉至清, 孔夫子的地位越来越高。

孔家的衍圣公也从宋仁宗首次册封的正八品、到元朝跃迁至正三品并再度晋升从二品、最终被朱元璋升至正一品, 班列文官之首。

清朝延续明制,继续定衍圣公为正一品,进一步扩大特权,祭祀礼仪接近亲王规格。

而与孔家地位持续上升相对的,是华夏面对外敌入侵的越发孱弱。

因为外敌在求变, 在革新。

唯独华夏在儒家治世下以古为尊。

现代人都知道“创新”意味着先进生产力。

在儒家治世下, 却因崇古而推崇“创新”的反义词“守旧”。

秦念不赞同“儒家本意是好的, 只是被皇帝们异化成了统治工具”的说法。

从孔子以“春秋笔法”修史并推崇上古圣王开始,儒家就已经走错了路。

【刘彻:儒家经典皆以过往为盛,往后为礼崩乐坏。】

其实根据之前的讨论,刘彻已经猜出儒家的问题出在哪里。

他只是需要后世秦皇给出确定的答复。

刘彻也很疑惑:

秦念是如何得知上古时期的史实?

难道是秦念身为秦皇后人,秦国的史书记载了真实的历史,避开秦末之乱藏于后世,为其所知?

这或许就是秦国历代君王均崇法的原因。

刘彻只能如此猜想。

………

新生的朝代也都比过往的朝代更加强盛?

李世民沉思。

秦念所说的过往,显然是指儒家治世之前的夏商周秦汉。

商强于夏?周强于商?秦强于周?汉强于秦?

前两者已不可知,上古圣王的禅让被秦念认定为伪造,夏商周的相关史书显然不可信。

而后两者——

不难得出答案。

哪怕只是看疆域,也应知汉强于秦、秦强于周。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